文/吴建国,
高林世纪管理咨询-欢迎您首席顾问
绩效目标管理,是中国企业30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即便你参照华为、谷歌等优秀企业,建立起了基于KPI或OKR的目标管理系统,执行起来也不太给力。因为选好菜刀,只解决了工具问题。能不能用好这把菜刀,才是把菜切好的关键。
这里,指标究竟该如何设定,是一个首要难题。不妨学一学华为的解决方案——关键增量法。
200多家企业研究下来,我们有一个重要发现,就是绝大多数企业,绩效指标的确定相当随意,仅仅把一些通用型指标,如销售收入、营业利润、客户满意度等罗列上去。管理层很少深度思考:这些指标,和公司的战略目标以及更长远的愿景目标有什么关系呢?这样一来的后果就是,无论公司绩效指标完成的好与不好,长期发展都不咋地。
为了强化你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先谈谈绩效指标设定上最常见的二个认知误区:
误区1:把目标的绝对值作为考核指标。你或许会问,绩效评价不就是比较个子的高矮吗?我说实际上不是。比如,很多企业都有客户满意度的评价指标。假如用百分制来评价,A部门去年客户满意度得分是95分,B部门的得分是70分。如果今年的绩效指标采用绝对值评价方案,最可能的结果就是,B部门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达到A部门的水平。而A部门基本上不需要努力,都可以维持在一个高位。这样一来,二个部门其实对客户满意度的改善都不会太用心。一个躺在了功劳簿上,另外一个则要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前进。
误区2:指标设定上的短视行为。打开很多企业的绩效指标体系一看,基本上都是以短期的财务指标为主,一系列的收入或利润指标等等。这类指标很容易量化设定,而且只要这些短期指标完成的不错,就能拿到很高的奖励。这样一来,大伙自然不会考虑企业的中长期发展。因为增加高端人才引入,或在人才成长上的高投入,往往会牺牲短期指标;增加对创新业务或底层技术的投入,不仅仅会降低短期收益,而且会面临巨额投资打水漂的风险。指标设定上的这种短视,反映了管理层在决策行为上的短视,急功近利相当常见。
华为的关键增量法,正是为了解决绩效指标设计上的这些突出问题,让绩效目标的达成与公司战略的实现紧密连接。这里有二个关键词,一个是“增量”,也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激发管理层和员工不断挑战更高的目标。另一个是“关键”,就是这些指标的完成,必须能对公司战略的实现起到关键性的支撑作用。不关键的指标可以忽略。
接下来,我就谈一下关键增量法的设定方法,核心要点是从以下三个维度设定指标:1、基于业务优势提升的关键增量指标。
2、基于消除业务瓶颈的关键增量指标。
3、基于长远发展的关键增量指标。
首先看基于业务优势提升关键增量指标的设计。设计这类指标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公司的业务竞争力,在客户价值的实现上,形成差异化优势。
以华为为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和西门子等外企的激烈竞争中,我们发现对手在产品的可靠性上遥遥领先,我们短期内无法超越。华为要在产品上快速胜出的话,一个是价格要低,另外一个就是系统配置灵活,更能适应客户新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公司产品指标的设计中,我们就确定了二个关键增量指标:一个就是在产品中充分体现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第二个就是软硬件系统的灵活组合,提升满足客户需求变化的能力。正是由于在这二个关键增量指标上的持续投入,让一家当时很弱小的公司,快速具备了与世界巨头竞争的比较优势。
再以市场营销指标为例,2000年之前,华为重点关注的区域市场是国内。但从2001年开始,华为的市场重心已经转移到了海外。为了快速实现海外市场的业务突破,华为就对指标体系做出了重大调整。国际化第一阶段的关键增量指标,就是海外重大客户的获取数量,要能与更多重点客户的关键人物建立良好的关系。第二阶段的关键增量指标,则是海外区域的市场覆盖率,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也就是以成功拿下重点客户(市场准入,而非销售额)为中心,逐步蚕食国际列强的利基市场。
业务优势提升中增量指标的具体确定,建议你从市场营销、产品研发、运营服务三个方面来系统考虑。如果产品力是你现阶段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那么重点新产品的快速上市,很可能就是一项关键增量指标。如果提升交付能力是现阶段客户价值焦点的话,你就可以在这项指标的提升上优先发力。可能看到,京东一直在这项指标的提升上持续投入。
关键增量指标设定的第二个重要维度,就是消除业务瓶颈的增量指标。所谓业务瓶颈,就是这类指标的改善,虽然不能给企业带来业务竞争优势,却会让企业的发展不被明显的软肋所制约。
举个具体的例子。1999年,华为曾经在供应链管理上出现过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发货的差错率超过50%。这里,小到一个螺钉螺帽、一个软件版本的差错都算作差错。这个问题带来的直接损失并不大,但却会严重影响客户满意,客户因此而不断投诉。因此,华为就专门在供应链体系中,把发货正确率作为一项关键增量指标,并成立了公司级的“发正确的货”项目组,不到半年就解决了这个瓶颈问题。
再举一个例子。对于很多软件服务公司来说,系统的稳定性,一般属于用户的刚需,不会因此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但是,系统一旦出现不稳定,却会给公司带来严重的信用问题。因此,很多公司在业务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都会把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作为关键业务瓶颈的增量指标,只有让这类问题得到系统性解决,才能长期服务数量更多、类别更广的客户。
消除业务瓶颈增量指标的设定,同样建议你从市场营销、产品研发、运营服务三个方面来系统考虑。如果重大客户的满意度很低,就可把TA作为消除业务瓶颈的关键增量指标。如果某类重点产品的成本长期居高不下,严重影响公司的效益,就可以把TA设定为消除业务瓶颈的关键增量指标。
最后,讲讲基于长远发展关键增量指标的设定方法。这类指标,一般会从业务战略和组织战略这二个方面来重点选取。
业务战略中最可能需要考虑的关键增量指标,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核心技术的快速突破、战略新市场的攻坚等等。以华为为例,长期关注的业务战略指标就是操作系统、芯片技术等底层技术的持续突破,以及如何一步一步的拿下更高端的市场。比如当年针对西欧市场,我们就制定了长达三年的战略性耕耘指标,既不考核利润,也基本上不考核收入,重点考核战略性客户的市场准入。对日本和韩国市场的长期投入也是如此。
对于很多传统企业来说,企业的数字化升级,很可能就是业务战略的重点增量。建议制定向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和专项计划,并设立项目的关键节点指标。而对于新生代企业来讲,业务的裂变式成长,也往往是业务战略突破的焦点。这方面,同样可以设立突破重大节点的增量指标。
业务战略之外,在组织战略中最可能需要考虑的关键增量指标,一般包括企业文化、人才管理和组织运作三个方面。其中企业文化类指标,重点是要强化企业文化的落地,成为员工的行为准则。一般会从管理层领导力的提升、核心价值观与制度的匹配度、员工敬业度提升三个方面来考虑关键增量指标的设定。人才管理类的关键增量指标,一般会从人才甄选的正确率、优秀人才的保留率、重点人才成长速度等方面来选取。而组织运作方面,则会从关键决策&运营流程质量和效率的提升、组织架构的调整或迭代进度、人均产出的提升等方面来选择。
以华为为例,从1995年开始,华为分三个阶段实施了组织能力的升级计划。1995到1998,组织战略中关键增量是企业文化的建设,核心成果就是《华为基本法》,以及从管理层自上而下职业化行为的塑造。从1999到2008这十年间,组织战略中的关键增量就是在IBM帮助下,系统搭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型组织。核心成果就是整个公司实现了“端到端”的流程打通,相应的组织架构也从职能式改为了矩阵式。从2009年到现在,华为组织战略中的关键增量就是如何持续激发组织的活力,对抗熵增。核心成果就是变矩阵式组织为平台型组织。同时,逐步打开组织的边界,初步形成了网络化生态型的组织运作模式。
总结下来,组织绩效的持续提升,关键是要做好关键增量指标的设定、评价和激励。三个维度的关键增量分别是:1、基于业务优势提升的关键增量指标,由此持续提升公司的业务竞争力。
2、消除业务瓶颈的关键增量指标,由此实现价值链全流程的运营最优。
3、基于战略发展的关键增量指标,由此增强公司的长期竞争能力。
又到年底了,建议你重新审视自己企业绩效指标的设定模式,借鉴关键增量法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论,提出改进方案并实施。让绩效目标管理,真正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