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建国,
高林世纪管理咨询-欢迎您
在《马奇论管理》中,马奇先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管理学者应该只提问题不给答案。他认为,基于各自环境(约束条件)的差异,管理根本就没有确切的答案,一切尽在每位实践者的深度思考之中。
为了向这位去年刚刚去世的大师致敬,我就现学现卖,抛出几个自己反复思考的大问题,请企业家深度思考,看看是否会在过程中有所收获。企业家既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让管理团队的成员参与思考,从而为凝聚高层共识奠定基础。
问题1:管理是“反人性”的还是“顺人性”的呢?
思考提示: 中国的很多管理人士,给出的答案是反人性或者逆人性的,包括学者肖知兴、实践者彭蕾等等。道理看似简单:因为很多人身上都带有贪婪/惰怠/自满/自大等个性,这些会阻碍企业长期目标的实现。你认同上述观点吗?无论认同与否,请给出你的回答以及背后的依据。再进一步,什么叫做人性呢?有基本的定义吗?如果有的话,你能说出来吗?如果没有,给出顺人性或者逆人性的解答是否有些牵强呢?
问题2:如何解决企业需求和员工需求的矛盾问题?
思考提示:业内普遍的认知是:像满足客户需求那样,深刻理解并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是激发员工内驱力的关键。亚伯拉罕.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级,企业界常简化为“物质需求(生理)和精神需求(心理);短期需求(眼前)和长期需求(发展);保健需要(维持)和激励需要(创造)等等。看似理所当然的东西,却未必经得起推敲。如果员工的一些重大关切(需要)与企业发展需要相悖的话,你该如何解决呢?比如,员工不想长期加班,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和朋友,也就是当下热议的“996”工作制。再比如,员工非常在意自我价值被认可,但企业却更加注重个人融入组织后通过协作所产生的整体业绩,二者经常会产生矛盾。解决这类问题的简单方式,就是确定一个集体与个人的优先级(排序)。例如,中国大部分公司都是强调公司高于团队,团队高于个人。也有少数公司,将个人置于优先位置,出现矛盾的时候再采取妥协的方式处理。你认同以上解决方案吗?如果认同的话,请给出你自己的理由;如果不认同的话,请给出你认为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是我22年前就开始不断思考的大问题。
问题3:如何让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企业发展之魂?
思考提示:韦尔奇说:百年企业靠文化。任正非也说:唯文化生生不息。但统计数据表明,90%以上企业的文化都是空话。文化建设说到容易做到很难。当然,也有极少公司做得很好,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普遍认为,华为做到了企业文化(软件)与企业机制(硬件)的深度融合,我把它称之为“魂与体”、“灵与肉”的结合,你是如何理解的呢?还有,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二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关系?与西方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文化落地的差异化举措是什么呢?
最后,如何评估/衡量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呢?
问题4:如何让组织长期保持活力?
思考提示: 激发个体的活力,就一定会增强组织的活力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如果不是,又是为什么呢?任正非说:战略只能大致正确,但组织必须长期保持活力。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随着组织年龄的增长,组织活力递减是自然规律,为什么会有少数企业可以长期保持旺盛活力,成长为百年老店呢?
最后,如何来评价/衡量你所在组织的活力指数?从而对改善/恶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问题5:如何让组织快速学习成长?
思考提示: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巨变时代,人才成长的速度往往低于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加速人才成长至关重要。但研究表明,传统式“培训+自学”对人才成长的贡献度只有10%。你认为对人才成长贡献度最高的培养方式是什么呢?很多管理者的惯性思维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因此普遍把精力放在业务上,不愿意培养人才。作为领导者,你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呢?上面的问题刚解决,学生不爱学习的问题又冒出来了。企业愿意投资学习但员工未必愿意好好去学。数据表明,中国企业人才培养的投资回报率只有美国企业的五分之一,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很多企业采用的“学习积分奖励制”,你认为靠谱吗?
最后,如何有效衡量人才培养的效果呢?从而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做无用功。
问题6:如何摆脱对个人的高度依赖?
思考提示:很多企业家都明白一个道理,企业要做到高林世纪,必须要摆脱对某些个人的依赖,包括企业家本人。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企业还是沦为了“企业家生命周期型”企业,被企业家的天花板所限。究竟该怎么办呢?进一步思考,能人永远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华为有余承东,腾讯有张小龙。但不被能人所“绑架”,摆脱对能人的依赖也是必须的,二者的平衡点究竟在哪里呢?这个问题欧美企业解决的比较好。亚马逊、微软、谷歌等都是人才辈出,能人离职的影响不是很大。中国与欧美环境差异明显,你有没有思考过基于中国环境的解决方案呢?
最后,任正非今年已经75岁,你认为华为能够摆脱对他老人家的依赖吗?请给出“YES”或“NO”的答案,并解释理由。
附言:建议所有企业领导者对以上大问题进行思考,并欢迎大家积极留言,相互交流、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