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刘强东在牛津大学演讲时说了一段话:“如果你发现一个行业太乱、太糟糕,简直可怕,那就是巨大的机会,因为你的商业模式只要能够解决问题,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的机会。”
在我看来,中国培训业就是强哥所说的这种状况。
或许是受父亲的影响,讲课一直是我的一项业余爱好。二十年的非职业讲师经历,让我以“傍观者”身份来观察管理培训行业的发展脉络。不看不要紧,越看越看不下去,中国管理培训业的整体状况,依然可以用“乱象丛生、百病缠身”来概括。
现状:市场杂乱、高价低效
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培训机构,可以大致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我称之为洗脑忽悠型。以陈大师、刘大师为典范,以思维决定命运的成功学理念为基石,曾经长期占据培训行业的半壁江山。通过包医百病、情感植入、名人效应这三剂汤药,让一大批“不明真相”的企业管理者(事实上,大部分中小企业人士确实也不明真相)心甘情愿的去买单。这种模式还在不断的青出于蓝,近期的**思维、**研习社,都属于忽悠套路的升级版。古今中外,他们都是具备“超级口才+巅峰体验”的演说家,但听完之后“一地鸡毛”,只留下一堆杂乱无章、似懂非懂的概念。
这种劣质教育的根源在于,即使他们说的都是“对的”(当然这个假设并不成立),但是“知”——明白道理和“行”——行为改变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静下来仔细想一想,人的思想是如何转化为行动的呢?其实,宗教信仰的建立、企业文化的打造都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改变人与组织的生长环境。因此,单次甚至多次的情感触发,基本上都没有长效。
这类培训,与某大师建议的“常喝绿豆汤”没有区别。借用百岁老人周有光先生自己总结的长寿秘诀来告诫大家:医生说的都很对,但你只要不听就好了。
第二类我称之为标杆学习型。这类培训机构不断在寻找下一个风口,近期以“向华为学习”最火,其次还有“稻盛阿米巴”、“海尔人单合一”、“谷歌OKR”等等。按说他们应该更靠谱一些,毕竟是标杆企业验证过的成功管理模式。但是,且慢下结论。
以“华为系列”为例,华为固然伟大,但华为的成功是一种系统性的成功,更准确的说,应该由伟人任正非缔造的“非典”式成功。因此,学习起来需要特别小心。即便华为的研发“IPD”、营销“铁三角”神功无比,如同世界上最好的“脏器”,但是移植到其他人身上也会产生严重的“排异”——环境适应性难题。不学还好,不会学的话则会自废武功。多位企业家都给我讲过学习华为之后的苦恼,最后还来了一句:华为经验好是好,就是我们学不了。
学华为太容易学到沟里去了,因此现在再有人请我讲授华为主题的时候,我都会先询问几个问题:1、您究竟为什么要学华为?2、您打算如何学习华为?3、您的业务模式和发展阶段?尤其是第二个问题,如果自己还没有搞明白的话,我就劝您暂时不要学华为,至少不要去深度学习,否则走火入魔的风险很大。
再以市面上流行的“划小核算单位、人人成为经营者”为例,听上去的确很美,打动了很多老板的心扉。然而一旦划小利润单元,则多个单元之间的交易成本就成了另外一个更大的难题。另外,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能力成为经营者,培育他们纯粹是在瞎耽误功夫。
第三类我称之为产品研发型。这类机构在产品打磨上使出了牛劲,比前二类机构都用心用力,我差一点就想称他们是培训界的良心企业。他们从客户需求分析、产品定位与开发、产品交付与服务、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整个价值链上提升培训业务的价值创造能力,希望让客户学到真东西,用出好效果。
但是,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类机构也存在二大致命软肋。首先,作为能给企业学习成长“开药方”的人——产品经理(也包括主讲老师),需要对“患者”自身和“患者”的成长环境有深刻理解,这样才能透过表面症状,深入洞察到“患者”的病理,据此对症下药,既可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也会尽量防止“吃药”可能带来的并发症或者毒副作用。这样一来,寻找胜任的产品经理就变得难乎其难。
其次,培训界容易忽略掉一个常识性问题,培训产品与一般产品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属于高度“人格化”产品,很难摆脱对培训讲师的依赖。除非做出系统性改变,否则老师的能力就是产品价值提升的天花板,无法在短时间内突破。
基于上述原因,除了华为大学、腾讯大学等极少数“系统强大+精英荟萃”的大牌企业大学之外,市面上优质的培训产品实在是难得一见。
为了快速赚钱生存,大量“莆田系”机构就必然会把产品开发简单化。“下药”立竿见影就成了市面上培训产品的致胜法宝。放眼望去,这些课程大多数都是“即学即用”的工具课程(俗称“干货”)——如何快速制定商业模式、如何快速降本增效、如何定指标、如何分线等等。由于“患者”的认知有限,这类课程往往会既叫好又叫座。然而,恰恰是这种支撑短期盈利的产品开发模式,让这类机构很难长期发展下去。因为干货吃多了就容易便秘,后果就是旧病未除、新病又起。或许从商业利益的角度看,能让患者不断反复的吃各种药,也是一门“不错”生意,但不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东西,终究不会有长期的生命力。
道理并不难理解。拿华为的组织架构和激励方案来说,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基于市场环境和业务模式的变化,曾经进行了十多次的重大调整,如果要设计此类的培训产品,告诉学员一大堆先进工具其实没有多大意义,最重要的是告诉你华为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之后为什么还要不断的变呢?也就是必须明确告知“患者”该“药方”的适用场合以及长期服用可能带来的毒副作用。华为的管理工具有千套万套而且在千变万化,你究竟该用哪几套呢?
非常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培训机构和培训讲师,都无法驾驭这种“变化中的适用环境”难题,更无法告诉学员什么才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东西。比如,什么样的企业文化适配什么样的考核激励模式?什么样的领导力适合什么样的组织变革模式?什么样的组织架构需要与什么样的人才能力和激励机制来搭配?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回答诸如此类的重大问题的话,学习工具的意义其实不大,用不好还会产生巨大的副作用。事实上,专家们推荐的工具往往都比较锋利(否则很难得卖出去),但它既可以杀敌立功,也可以切腹自尽,关键是看这套工具是否与使用环境匹配一致。
因为,在管理者认知程度不高、识别能力有限的时候,任正非当年就非常反对管理上的“全面学习”和“博采众长”,特别强调基于自身基因和环境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学习。他曾经反复告诫我们:千万不要东学一下、西学一下,最后搞的自己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现阶段,我们就只向一个老师学习(而且一学就是十几年,才终于学到骨子里去了)。
根源与出路:提高效率、贴近用户、赢在效果
好啦,既然如此,为什么很多培训机构还活得不错呢?因为中国企业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已经今非昔比,投资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良好风气,如此一来,靠培训赚钱就是一门不错的生意。然而,企业界愿意投钱学习,但却大多没有理解,更没有解决如何有效学习的问题。培训作为一种“无形产品”,目前大家的普遍认知还是停留在课堂感受层面(培训效果的1-2级评估),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对实际培训效果(3-4级)的评估至少还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去升级。
再从讲师能力提升层面来看,目前培训市场的主力军就是职业讲师,为了多赚钱,一个月20天以上培训时间司空见惯,这样一来,充电时间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大多数人的成长速度。商业环境变化巨大,一招鲜吃遍天、一门课吃十年的时代早就过去了。最普遍的现象就是:讲师的职业巅峰时段,或者说火爆的时间越来越短。
更要命的是,讲师依靠培训学时赚钱的商业模式终将被淘汰。试想,哪些人是按小时计费的呢?工厂的工人、餐厅的服务员,还有养生保健行业的从业人员。这是体力劳动工高林世纪的基本计费模式。培训作为一种智力产业,其最佳的盈利模式应该是按照IP(知识的用户价值)获取回报。这在发达国家已经相对成熟,当前国情(知识产权保护)制约了其发展,但在未来十年内必将被改变。
值得庆幸的是,国内优秀的企业大学和少部分的先锋培训机构,已经开始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这些培训教育机构,都在发力突破制约中国管理培训业健康发展的三道大坎。
第一道就是效率坎——让培训效率指数级提升。这个相对快捷,途径就是走向云端。无论是采取慕课(各种云课堂)、翻转课堂还是微课模式,都是瞄准这个方向。总之,现有课程的80%以上E化是大势所趋,否则知识产品的传播效率太差,由此导致培训产品的性价比很低。
以一门2天的公开课50个学员为例,如果想让10万人受益的话(这个数字并不高),则讲师需要在线下讲授2000次,即使一名专业讲师一年讲授100次,也需要20年的时间。这种传播效率已经低到简直就无法接受。在商业模式设计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的是客户价值,之后才是盈利模式。事实上,提高效率之后的盈利模式才会是多方共赢。
第二个需要突破的坎就是从聚焦“学员需求”到聚焦“企业需求”。现有的培训产品大多是基于学员满意度来设计的,但是,学员钟爱的课程未必是企业最需要的课程(实际上往往都不是)。先锋培训机构开始融入企业学习的价值链,成为企业“赋能”方案的提供商,在帮助企业搭建学习平台的同时,用“行动学习”、“现场模拟”等贴近企业需求的方案加速企业成长。这方面,华为大学、腾讯大学、平安大学做得不错。对于培训机构而言,最佳提升方案就是向这些企业大学取经的同时,改变师资结构,增加讲师中曾经担任企业高管人员的比例,并帮助他们快速提升授课能力。
第三个需要突破的,也是最难突破的就是提升培训产品的人才成长转化率。中国培训业的人才成长转换率,只有美国的20%,原因就是我们还是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搬运工阶段。即使采取了华为“以赛代练”的强应用模式,但因为学员所处的商业环境不断在变,所谓模拟真实环境的方案其实并不存在。因此,高转化率模式是“认知学习”。这里,我们不得不又一次向彼得.德鲁克先生致敬,他在《傍观者》一书中早就告诉我们:学习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学会如何学习。是的,教会学员如何学习,让他们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中更好的自主发展,才是教育培训机构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
当然,这种更高维度的学习模式国际上也在持续探索阶段,并有赖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突破性发现。目前培训机构可以做得工作就是在内容上把工具学习(科学)、手艺学习(艺术)、思想学习(哲学)三者融为一体。换句话说,未来的培训机构将建立企业学习的底层架构——核心操作系统,并在此基础之上提供各种灵活而高效的针对性应用服务。
可以预见,十年之后,现在的管理培训机构大都会玩完,只有那些真正理解学习机理并据此提供高转化率学习方案的少数企业,才能在这场行业革命中脱颖而出,并成为培训行业的领导企业(也包括谷歌等跨界打劫的企业)。这些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卓越的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成为强有力的企业外部赋能机构,并助推中国企业群体迈向世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