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世纪管理咨询-欢迎您

0755-8279 3060
021-5608 6202
原创:塑造“工匠精神”,升级“中国智造”
原创:范金 日期:2018-11-22
长青导言
技艺高超的手艺人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精神”被称为“工匠精神”。在资源日渐匮乏的时代,在互联网思维狂舞的年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上,谈到2016年的工作重点时,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里第一次提到“工匠精神”这个词。


无独有偶,我上周去TCL集团交流拜访,他们也提出“重新建立专业文化”,要在专业上深入求精,朝着“更专业、更深入”方向迈进!


一、何为“工匠精神”?


古今中外,工匠(手艺人)历史悠久。2015年“五一”开始,央视新闻推出《大国工匠》八集系列节目。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技艺高超的手艺人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精神”被称为“工匠精神”。但是,我认为“工匠精神”并非狭义的指代“工匠的精神”。“工匠精神”虽然源于工匠,但却适用于任何职业。


近期,“工匠精神”的文章充斥各类媒体。但是多以分析什么是“工匠精神”、中国企业为什么丢掉了“工匠精神”为主,鲜有分析讨论如何才能重拾“工匠精神”、如何培养“工匠精神”的文章。


二、“工匠精神”缘何消退?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好的工匠。不幸的是,在儒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下,“读圣贤书”才是正途,当工匠则无法出人头地。这种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古代我们科技在造福人类上的持续发展。今天,我们的社会环境更是缺乏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人们争着去当官、做老板、成为大明星,热衷于“高大上”的创新创业。


这些年,“工匠精神”的持续消退,个人分析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国家产业发展的重心选择

回首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我们国家产业发展采取的是“出口导向型”和“投资拉动型”发展模式。GDP看似增长很快,但相当比例企业的产品开发是以“集成式、二次开发式、引进消化型”等低层次研发为主,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核心零部件、关键元器件、操作系统、高端材料等都依赖进口。另外就是凭借低廉的人工成本发展代工制造,以人海战术获得暂时性的价格优势。


2、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1995年之后,伴随一轮高校扩招的浪潮,国内相当比例的技工学校都逐渐合并、重组成为了大学。我们的教育体系过于强调“形而上”的学术概念,大大削弱了技术性人才的培养。


金钱至上,导致快速出名、一夜暴富的浮躁心态横行,厚积薄发、宁静致远的古训都已不在。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对工匠的尊重都降到了低点,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就是工匠低人一等。


3、企业内部的价值导向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内部对技能工人的重视程度也大大弱化,各类资源几乎都投向了研发和营销,技能工人的薪酬待遇长期处于低位。最终导致招工难、保留难,成长更难。“工匠精神”如何培养?


综上所述,过度追求短期利益,信奉“物美价廉”,导致了工业大国的外强中干。


三、如何重塑“工匠精神”?


总结、反思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已经认识到过去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且已经开始在如下两个方面进行转型:

·      国家已经制定中国智造2025发展规划,规划目标从“中国制造”逐步转型升级为“中国智造”。

·      将高校分为两类“技能型”和“学术型”。技术技能型以“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为培养目标。以前的技工类学校重点培养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学术型”就是现在的大学模式。


国家政策之外,我们还是要从企业的角度,分析探讨如何重塑、强化“工匠精神”。


1、重新定位公司的产品与服务


如果我们的产品与服务,始终定位于低档货,山寨、粗制滥造,工匠精神是不可能提升的。如同某篇文章报道那样,我们的扳手、螺丝刀经常随处乱扔,因为这些工具的价格很便宜,丢了就丢了。但这些廉价扳手很容易拧成麻花、螺丝刀口容易滑口(秃),而德国、日本等国家生产的同类工具,相比之下则更加顺手、精致、耐用!


相当比例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以电子/软件行业为例,从产业纵向/垂直价值链来看,绝大部分中国企业的产品研发处于第6层和第7层,以“集成开发、二次开发”为主,而更底层的东西,例如核心零部件、关键元器件、操作系统、材料等都需要依赖于国外进口。如下图所示:


 

如果企业仍然不重视核心底层技术的研究突破,我们的产品就缺少含金量,重拾“工匠精神”就缺乏坚实的“价值”基础。这就是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我们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提升。


2、重新定义人才标准


对于某些推行实施任职资格体系多年的企业,例如华为、TCL集团等,他们已经在自己的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对专家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强化提升“工匠精神”,可以从如下两个角度入手,重新定义人才标准:


1)扩展职业发展通道:

必要时,可以扩充专业技术类人才职业发展的路径。例如,华为在2009年,将1998年定义的研发通道六级扩充到了九级(科学家、内部院士,Fellow)。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扩充不是将原来的级别“拉伸”为更多的级别,而是在原来级数的基础上叠加难度更高的级别。


2)提高人才标准的要求

如果扩展了职业发展通道,则需要配套设计增加级别的人才标准。但是,即使是没有扩展职业发展通道的级数,也可以通过提高人才评价的标准,引导、强化“工匠精神”——我们可以在人才评价标准中,迭加“工匠精神”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要求。如下图所示:


叠加对“工匠精神”的要求,不能简单的从素质词典中直接选取名称相类似的通用素质项,而是需要进一步进行丰富和诠释:

·      严谨:精雕细琢、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为追求细节的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

·      专注:追求卓越、不断进取,享受精益求精、技艺不断精进带来的乐趣,打造他人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      敬业:爱岗敬业,对自己的职业信仰保持高度的敬畏,倾心投入。


对于“专业技术能力等级标准”的提高,以采购类人员“采购成本控制”技能要项为例:


§  标准提升之前:

·      根据公司各产品线的成本总体控制目标,从采购的专业角度,主导建立成本控制策略、目标和成本控制方案,并推动落实

·      指导供应商改善、提升成本控制的水平,从物料采购的角度有效控制/降低采购成本,促进采购成本控制目标的达成

§  标准提升之后:

·      根据公司各产品线的成本总体控制目标,从采购、物流、生产制造等供应链多个环节,指导相关人员建立成本控制策略、目标和成本控制方案,并推动落实。公司产品的整体成本控制水平在业界领先水平

·      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构建、优化公司研发体系,在设计中构建产品的整体成本优势,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      指导战略供应商改善、提升成本控制的水平,从供应链的角度有效控制/降低采购成本,促进采购成本控制目标的达成


3)建立“能工巧匠”类人员的职业发展体系/任职资格体系

这些年,某些规模较大、产品技术含量高、加工制造复杂的企业,越来越重视构建能工巧匠类人员的任职资格体系。需要说明的是,能工巧匠类人员的任职资格体系虽然与其他专业技术类的任职资格体系架构类似,但需要侧重于问题的解决,弱化学历、知识等方面的要求。


除了构建能工巧匠类任职资格体系以外,还需要进一步建立技能类人员的培养体系,例如技能培训、诀窍分享、师带徒、技能比武等等。


3、企业文化和激励体系的调整


为了重拾“工匠精神”、引导各专业“严谨、专注、敬业”,组织需要有意识的调整组织文化与激励体系。


1)塑造公司工匠文化

将“工匠精神”明确为公司价值导向并切实践行。例如,华为所倡导的“板凳要坐十年冷”就是强调“工匠精神”中的“专注”。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工作浅尝辄止,而是踏踏实实的在“专精”上下苦功夫!


2)调整薪酬福利待遇

提升高级技能类(能工巧匠)人员的薪酬福利待遇,免除其后顾之忧,更加安心的去专研技术、精研技能。


3)营造宽容的组织氛围

此外,我们还需营造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组织环境,特别是要给勇于钻研者撑腰,探索建立创新失败补偿机制,破除在科技创新上存在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老旧观念。


结语:

重拾“工匠精神”是一项社会工程、国家工程、系统工程。如果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切入点并长期坚持下去,建设制造强国就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上,谈到2016年的工作重点时,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里第一次提到“工匠精神”这个词。


无独有偶,我上周去TCL集团交流拜访,他们也提出“重新建立专业文化”,要在专业上深入求精,朝着“更专业、更深入”方向迈进!


一、何为“工匠精神”?


古今中外,工匠(手艺人)历史悠久。2015年“五一”开始,央视新闻推出《大国工匠》八集系列节目。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技艺高超的手艺人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精神”被称为“工匠精神”。但是,我认为“工匠精神”并非狭义的指代“工匠的精神”。“工匠精神”虽然源于工匠,但却适用于任何职业。


近期,“工匠精神”的文章充斥各类媒体。但是多以分析什么是“工匠精神”、中国企业为什么丢掉了“工匠精神”为主,鲜有分析讨论如何才能重拾“工匠精神”、如何培养“工匠精神”的文章。


二、“工匠精神”缘何消退?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好的工匠。不幸的是,在儒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下,“读圣贤书”才是正途,当工匠则无法出人头地。这种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古代我们科技在造福人类上的持续发展。今天,我们的社会环境更是缺乏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人们争着去当官、做老板、成为大明星,热衷于“高大上”的创新创业。


这些年,“工匠精神”的持续消退,个人分析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国家产业发展的重心选择

回首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我们国家产业发展采取的是“出口导向型”和“投资拉动型”发展模式。GDP看似增长很快,但相当比例企业的产品开发是以“集成式、二次开发式、引进消化型”等低层次研发为主,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核心零部件、关键元器件、操作系统、高端材料等都依赖进口。另外就是凭借低廉的人工成本发展代工制造,以人海战术获得暂时性的价格优势。


2、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1995年之后,伴随一轮高校扩招的浪潮,国内相当比例的技工学校都逐渐合并、重组成为了大学。我们的教育体系过于强调“形而上”的学术概念,大大削弱了技术性人才的培养。


金钱至上,导致快速出名、一夜暴富的浮躁心态横行,厚积薄发、宁静致远的古训都已不在。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对工匠的尊重都降到了低点,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就是工匠低人一等。


3、企业内部的价值导向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内部对技能工人的重视程度也大大弱化,各类资源几乎都投向了研发和营销,技能工人的薪酬待遇长期处于低位。最终导致招工难、保留难,成长更难。“工匠精神”如何培养?


综上所述,过度追求短期利益,信奉“物美价廉”,导致了工业大国的外强中干。


三、如何重塑“工匠精神”?


总结、反思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已经认识到过去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且已经开始在如下两个方面进行转型:

·      国家已经制定中国智造2025发展规划,规划目标从“中国制造”逐步转型升级为“中国智造”。

·      将高校分为两类“技能型”和“学术型”。技术技能型以“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为培养目标。以前的技工类学校重点培养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学术型”就是现在的大学模式。


国家政策之外,我们还是要从企业的角度,分析探讨如何重塑、强化“工匠精神”。


1、重新定位公司的产品与服务


如果我们的产品与服务,始终定位于低档货,山寨、粗制滥造,工匠精神是不可能提升的。如同某篇文章报道那样,我们的扳手、螺丝刀经常随处乱扔,因为这些工具的价格很便宜,丢了就丢了。但这些廉价扳手很容易拧成麻花、螺丝刀口容易滑口(秃),而德国、日本等国家生产的同类工具,相比之下则更加顺手、精致、耐用!


相当比例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以电子/软件行业为例,从产业纵向/垂直价值链来看,绝大部分中国企业的产品研发处于第6层和第7层,以“集成开发、二次开发”为主,而更底层的东西,例如核心零部件、关键元器件、操作系统、材料等都需要依赖于国外进口。如下图所示:

 


如果企业仍然不重视核心底层技术的研究突破,我们的产品就缺少含金量,重拾“工匠精神”就缺乏坚实的“价值”基础。这就是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我们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提升。


2、重新定义人才标准


对于某些推行实施任职资格体系多年的企业,例如华为、TCL集团等,他们已经在自己的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对专家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强化提升“工匠精神”,可以从如下两个角度入手,重新定义人才标准:


1)扩展职业发展通道:

必要时,可以扩充专业技术类人才职业发展的路径。例如,华为在2009年,将1998年定义的研发通道六级扩充到了九级(科学家、内部院士,Fellow)。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扩充不是将原来的级别“拉伸”为更多的级别,而是在原来级数的基础上叠加难度更高的级别。


2)提高人才标准的要求

如果扩展了职业发展通道,则需要配套设计增加级别的人才标准。但是,即使是没有扩展职业发展通道的级数,也可以通过提高人才评价的标准,引导、强化“工匠精神”——我们可以在人才评价标准中,迭加“工匠精神”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要求。如下图所示:


叠加对“工匠精神”的要求,不能简单的从素质词典中直接选取名称相类似的通用素质项,而是需要进一步进行丰富和诠释:

·      严谨:精雕细琢、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为追求细节的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

·      专注:追求卓越、不断进取,享受精益求精、技艺不断精进带来的乐趣,打造他人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      敬业:爱岗敬业,对自己的职业信仰保持高度的敬畏,倾心投入。


对于“专业技术能力等级标准”的提高,以采购类人员“采购成本控制”技能要项为例:


§  标准提升之前:

·      根据公司各产品线的成本总体控制目标,从采购的专业角度,主导建立成本控制策略、目标和成本控制方案,并推动落实

·      指导供应商改善、提升成本控制的水平,从物料采购的角度有效控制/降低采购成本,促进采购成本控制目标的达成

§  标准提升之后:

·      根据公司各产品线的成本总体控制目标,从采购、物流、生产制造等供应链多个环节,指导相关人员建立成本控制策略、目标和成本控制方案,并推动落实。公司产品的整体成本控制水平在业界领先水平

·      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构建、优化公司研发体系,在设计中构建产品的整体成本优势,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      指导战略供应商改善、提升成本控制的水平,从供应链的角度有效控制/降低采购成本,促进采购成本控制目标的达成


3)建立“能工巧匠”类人员的职业发展体系/任职资格体系

这些年,某些规模较大、产品技术含量高、加工制造复杂的企业,越来越重视构建能工巧匠类人员的任职资格体系。需要说明的是,能工巧匠类人员的任职资格体系虽然与其他专业技术类的任职资格体系架构类似,但需要侧重于问题的解决,弱化学历、知识等方面的要求。


除了构建能工巧匠类任职资格体系以外,还需要进一步建立技能类人员的培养体系,例如技能培训、诀窍分享、师带徒、技能比武等等。


3、企业文化和激励体系的调整


为了重拾“工匠精神”、引导各专业“严谨、专注、敬业”,组织需要有意识的调整组织文化与激励体系。


1)塑造公司工匠文化

将“工匠精神”明确为公司价值导向并切实践行。例如,华为所倡导的“板凳要坐十年冷”就是强调“工匠精神”中的“专注”。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工作浅尝辄止,而是踏踏实实的在“专精”上下苦功夫!


2)调整薪酬福利待遇

提升高级技能类(能工巧匠)人员的薪酬福利待遇,免除其后顾之忧,更加安心的去专研技术、精研技能。


3)营造宽容的组织氛围

此外,我们还需营造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组织环境,特别是要给勇于钻研者撑腰,探索建立创新失败补偿机制,破除在科技创新上存在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老旧观念。


结语:

重拾“工匠精神”是一项社会工程、国家工程、系统工程。如果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切入点并长期坚持下去,建设制造强国就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