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世纪管理咨询-欢迎您

0755-8279 3060
021-5608 6202
吴建国:马云退休秀,带给中国企业的几点思考
原创:吴建国 日期:2018-11-15
长青导言
马云的这场退休秀,引出的是中国企业家退位与接班难题。答案只能在企业家的持续思考和实践中去寻找,其背后有二大决定性因素——企业外部环境以及老板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

马云果然是江湖大侠,选择9月10号教师节,以公告的方式告诉大家一年之后的退休决定,算是开了中国企业界的先河。


马云弃电商而从事教育的缘由,已经被媒体议论的头头是道;为什么选择张勇而非其他,也被专家分析的透彻淋漓。


外行人看热闹,但从业人就要看门道了。企业家与大众的思考方向不同,他们一定会站在自己命运的角度来解读这个事件。马云在54岁做出了这样一个选择,我究竟应该如何呢?


焦虑感是必然的,有几位老板来征询我的意见,我哪里有什么真知灼见呀,比吃瓜群众的略强之处,就是能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继续深度思考。答案都藏在每位企业家自己的心里。


问题之一:马云为什么要选择退休呢?



究竟是如他所说,在企业文化和管理体系建设达到一定成熟度之后,自己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可以放心的回归自己最钟爱的教育事业,还是另有其他不愿表露的深层原因呢?


悔创阿里杰克马,是网上对马云的调侃,再从他的背景和长期支持教育事业的善举来看,马云选择退出,与盖茨当年退出微软没有很大区别。但是仔细琢磨一下,或许会发现一些疑点。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与西方差别很大,马云过去在阿里的所作所为,要么遭遇国家政策的掣肘,要么面临大众消费者的责难。他是否也是在无奈之中的一种解脱呢?


有人说企业经营的天花板是企业老板,开始我深以为然,但是再仔细探究下去,就会发现还有一个更加坚硬无比的天花板——企业生存环境。这块天花板,让再伟大的企业家都会产生无力感。记得当年任正非出国的时候就告诉助理说:公司内部问题不需要向我及时汇报,但涉及到国家相关政策和重大人事变动的事情必须要立即告诉我。我们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都不是什么大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要命的。只能尽早知道,考虑好防范的对策。马云早在2013年1月,就给出了“中国企业家几乎没有一个是善终的”这一悲观结论。


大家或许还会追问,如果他转而从事教育事业,不是同样会遭遇这种天花板吗?以湖畔大学为例,搞不好的话,或许会遭遇明末“东林党”的结局,风险更大。以马云的聪明才智,他推动教育进步的方式,一定与当年创立阿里的方式不同,公益性投资基础教育或许是外界能够看到的主要方式,真正的目的当然要深藏不露,安全底线仍需要严格控制。


问题之二:马云是真退还是假退呢?


刘润先生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道出了他对这个问题的见解。从卫哲,到陆兆禧再到今天的张勇,这已经是马云的第三次“退位”了。差别在于前面两次推掉的是总裁、CEO,这次把董事长也给推了。


但是,大致了解一下阿里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就会发现,阿里的合伙人结构中,马云和蔡崇信二人具有决定性的控制权。也就是说,马云并没有干干净净的退出阿里,只是更进一步的走向幕后。董事长我不当了,但依然还是实际控制人。杰克马不愧是曲艺团大院里出来的,用一场“退休秀”成功转移了公众的视线,把大家又给“忽悠”了一把。


比照一下华为,是另外一种特殊的治理结构,直到今年3月董事会换届,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之内,华为的董事长一直是孙亚芳而不是任正非。现在任正非既不是董事长,也不是轮值CEO,但他还是华为的实际控制人。至于挂什么样的头衔,头衔重要吗?


当然,我们并不怀疑,马云迟早还会有第四次的退出动作,但或许会是在若干年之后了。企业家的宿命感与使命感交织,让马大侠也欲罢而不能。


问题之三:马云都退了,我该怎么办呢?


最简单的回答就是,马云是马云,我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呗。企业家对自己在企业每个阶段中的核心定位和作用有着不同的理解,“放手”与“抓紧”之间,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操作模式。退一万步讲,真的不想干了,也不想再操心别人怎么去干,把公司卖掉就好了。


马云给了我们一个可供借鉴的途径:就是且战且退,退到放弃大部分收益权及决策权,只保留战略方向/重大人事的决定权(或者仅仅保留重大决策的否决权)。


再继续退出的方案就是放弃所有决策控制权。把公司的未来真正寄托在一套可以自我优化的管理机制(含接班人新老接替制度)。毕竟,对于高林世纪的企业而言,企业的生命要远远长于企业家个人的生命。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退出方式,只要不是干净卖掉的话,则从现在开始,就要把文化导向的企业规则体系建设和接班人的发掘与培养计划作为核心的战略举措。希望大家明白两个基本事实:企业自我优化的管理机制的建设,华为在IBM的帮助下十年乃成,但在巨变的时代面前,依然面临严峻的考验;而候选接班人的动态培养,按照国际经验,也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


马云的这场退休秀,引出的是中国企业家退位与接班的难题。答案只能在企业家的持续思考和实践中去寻找,其背后有二大决定性因素——企业外部环境以及老板们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