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世纪管理咨询-欢迎您

0755-8279 3060
021-5608 6202
万科事变,带给中国企业的三个重要启示
原创:吴建国 日期:2018-11-15
长青导言
万科的教训,应该成为中国企业珍惜并共同拥有的一份财富。

透过万科争夺战的滚滚硝烟,我们看到了一个现实版的魔兽世界:黑暗之门早已被打开,谁的家园都有可能遭遇沦陷。唯有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有备而无患。


启示一:江湖险恶,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三十多年来,中国企业一直战战兢兢地发展,死神如影相伴。胸怀伟大梦想的企业家,优先考虑的不是宏伟蓝图的实现,而是如何才能守住底线——让企业活下去。早在20年前,华为就差一点被收归国有 ,这段经历让任正非刻骨铭心。在《华为的冬天》一文中,他老人家写到:“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只有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任正非出国期间,要求公司每天都要向他汇报国家政策及人事的重大变化。道理非常简单,企业内部的风险可以控制,而外部的非市场性风险却难以左右。及早知道,才有可能找出化险为夷的策略,即便无力回天,也该死个明白。


危局面前,柳传志、李东生也都称得上是“排弹高手”,联想和TCL都是从国字头企业转制而来。企业家当然希望自己所创办的企业能够高林世纪,也就必然会极其关注“江山社稷”的根基问题:长治久安的最大隐患,就是公司控制权的不确定性。因此,无论有多么大的阻碍,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他们都会把解决顶层设计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优先处置。既不会让自己遭遇老王今天的尴尬,也不会落到当年褚时健、李经纬们的悲惨结局。


因此,说老王咎由自取一点也不为过。无论他把万科事业做的多么伟大,也无论当时的处境多么的无奈,都无法原谅一家著名的房地产企业,居然让公司的地基长期建筑在沙滩之上这一致命败笔。纵观华为29年所遭遇的千难万险,任正非为什么总能死里逃生?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他把所有潜在的威胁都扼杀在了摇篮里。阿里的“同股不同权”可谓煞费苦心,华为的 “分钱不分权”也是处心积虑。作为一家国内的上市公司,万科不能采取以上二条路径,但摆在万科面前的路还有好多条。危机意识淡漠,严重低估股权分散和私下默契的制度缺陷,才是万科事变的根源所在。


这不禁让我想起2003年,二位离职华为高管与华为的股权争议事件,当时我就明确断言,他们根本就不可能打赢那场官司 。因为华为的败诉,基本上意味着公司的破产清盘,作为制度设计的参与者,我们太清楚任正非在大是大非面前异常清晰的判断和把握能力。从“内部股”向“虚拟受限股”变革的制度安排中,存在着不合理的一面,公司就此做好了所有的法律和政策层面的风控预案,身在江湖,洪水猛兽总是会来的,关键看你是否能防患于未然 。


契约精神,曾经是老王的一句口头禅。越是法制不健全的国家,制度契约就越显珍贵,正如任正非所说:要用法律遵从的确定性,来应对政治的不确定性。漏洞不补 ,血债注定要用血来偿还。


启示二:多方博弈,唯有智者才能共赢


战局越是复杂,越应演绎出一场高智慧的较量,但不幸的是,主演们的表现都大失水准。


首先是集体的不冷静。老王迫不及待的在公开场合将宝能定位为野蛮人,宝能也不甘示弱要求罢免全体董事会成员,在把一方逼向绝路的同时,也在阻断着自己的后路。狗急跳墙、鱼死网破的玩法,会让最后的所谓赢家也是惨胜如败。


危难时刻,比拼的不是谁的嘴更硬,谁的话更绝,而是一种处变不惊、泰然处之的大将风范,以及经过深思熟虑的一套精准 “组合拳”。2002年,李一男的港湾网络向老东家正面宣战,华为也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负增长,内忧外患之下,华为人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很多人酝酿兑现股票、另谋出路。此时此刻,压力山大的任正非,展现给大家的却是从容和自信。他心里清楚,作为华为的“定海神针”,哪怕透露出一丝的焦躁与不安,都将对管理层和员工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让公司面临崩溃的危险。在给公司高层的讲话中,他引用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的那句名言来鼓舞大家: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高级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茫茫的黑暗中,用自己发出的微光,带领着你的队伍前进。稳定精神的同时,物质上也毫不含糊,通过把子公司华为电气卖给艾默生,让华为在冬天里披上了厚厚的棉袄。而股权激励的加码,也把核心层紧紧的绑在了一条船上。


早年华为与摩托罗拉谈判中,摩托罗拉处在绝对强势的地位,提出了非常苛刻的合作条件,气得华为谈判代表拍桌瞪眼的大骂对方缺乏诚意。而摩托罗拉方面的表现却温文尔雅、平静如水。任正非知道事情之后,亲自规劝华为谈判组改变态度,他引用丘吉尔的那句名言来说服大家: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随后的谈判进展顺利,最终达成了双方预期的结果。


其次是相当的不诚实,把别人都当成“二傻子”。引入深圳地铁,道理上本来就站不住脚,而为此说什么民企不如国企,深圳企业如何如何,更是欲盖弥彰。说白了,就是一个用新错误来为过去错误填坑的无奈之举。而两大股东的幕后交易如果属实的话,更是一个上不了台面的低级别把戏。在这场跌宕起伏的混战之中,人们看到了太多的谎言与欺骗。


也许有人会反驳,以诚相待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根本就是奢谈。但是,博弈共赢的前提,就是都要尽可能的拿出诚意来交流协商,即使大家的利益诉求南辕北辙也必须如此。这样的话,哪怕最终商议不成,也不易出现鱼死网破的双输局面。而把对方和老百姓都当成是傻瓜,其恶果就是让彼此失去最基本的信任,让万科的未来更显暗淡。


如同两口子吵架,天翻地覆经常会相安无事,但失去相互间的信任,婚姻也就走到了尽头。因为重建信任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事到如今,貌合神离的大股东与管理团队,如何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明天?只能寄希望硝烟散尽之后,有识之人再从头收拾这片支离破碎的旧河山。


启示三:钱散人聚,说到容易做到很难


几十年来,企业家与打工仔的概念越来越模糊。老王究竟是企业家还是打工仔?答案其实很简单,即便王石当年放弃了所有的个人股权,他也还是一位企业家。马云的持股比例如今只有7%左右,但他对阿里的价值贡献绝不仅这么一点。同样,王石及其培养的万科核心团队,对万科三十多年发展的贡献巨大,不可磨灭。


王石也一直将自己定位为企业家、万科的领路人。他的失误在于长期背着打工仔的身份干着企业家的活。而没有尽早完成联想、TCL等业已完成的知识资本化的过程,通过合法的途径,成为公司的实际掌控人。待近几年开始操作的时候,为时已晚。


在老王的名著《道路与梦想》中,他自己的说辞就是当下中国名利二者不可两全,他思前想后就舍利而取名,殊不知钱可以不拿或者少要,但对公司掌控的决策管理权却丝毫不能马虎。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王石早做治理结构的改变,华润死活不同意怎么办?这根本就不是问题,退一万步讲,即使华润是绝对控股股东,又坚决不肯同意任何妥协方案的话,万科管理层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必然会采取金蝉脱壳的方式,另起炉灶,让万科的核心价值观得以延续。当年段永平先生从小霸王出走创立步步高的案例足以说明问题。企业家在很多事情上可以妥协,但在核心价值观上则必须坚持,这才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从这点上看,老王捍卫价值观的决心并不强烈,或者说是非常幼稚,把借来的令旗当成是自己的,踩着地雷去攀登珠峰实在不是什么可歌可泣的壮举。


从熊彼得肯定企业家精神的作用之后,资本雇佣劳动的古典理论就一直在被修正。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华为基本法》的制定过程中,任正非邀请了当时的北京委书记厉有为,以及许多专家学者齐聚华为,就为研讨一个主题:知识资本化。也就是如何才能把人大脑里的知识价值转化为真金白银的资本。这里的资本有着双重的含义,一是资本的利益权,也就是股份分红与股本增值/减值,另外一个就是决策管理权。以万科所处的市场环境,王石可以声明完全或部分放弃前者,但后者却万万不能舍弃,当年不小心丢掉的护身符,要赶紧去找回来。


归根结底,浪漫主义者王石,把名和利的关系看得太过简单。任正非可以称得上 “视金钱为粪土”,个人的名利都不是他的追求,企业家的理想就是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进而为社会创造价值。但其前提是必须“有位”才能“有为”,只有先把屁股坐实,脑袋才能够管用。


之所以把此次万科事件定性为事变,因为这绝对不是一场单纯的商业纠纷,更不是大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冲突矛盾。其背后的社会背景之复杂,已经超越了所有当事人的驾驭范畴。我们虽然不在其中,但却难以置身其外,唯有汲取教训、以此为戒。